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要求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这既是打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堵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抢占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2年的42.3%提高到了2023年的63.2%。与此同时,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也存在力量分散等新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涉及学科多、创新链条长、地域性强等特点,客观上需要多主体、跨领域、跨区域的大协作大联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迫切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健全多元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于发挥好协同效应,而发挥协同创新作用的关键,在于深入认识和统筹把握农业发展特点,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科技创新路径,从而更好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推进农业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从科研创新范式看,科技创新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大科学”“大融合”时代,科学突破和技术变革更多发生在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领域,如生物信息、生物物理、量子计算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可能会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基因编辑、智能育种、智慧农业、合成生物等领域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将带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抢占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需要强化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涉猎更宽领域的人才队伍,打破现有行业、学科边界进行协同创新。从农业自身特点看,农业是动植物、微生物与环境交互影响的复杂生产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比其他行业涉及更广泛的学科,需要生物、化学、机械、信息、土壤、生态、水利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农业生产需要品种、栽培、植保、肥料、灌溉、农机装备等多项技术综合利用。任何单一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果缺乏其他技术的配套开发与应用,都无法实现最佳的生产效能。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系统部署相关涉农学科的协同创新,推进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工程农技相结合的综合技术集成;也需要加强农业创新系统与各行业创新系统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各行业共性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促进各行业先进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
遵循地域生态适宜性规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跨区域大协作。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各地需要根据各自资源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技术,而且任何先进技术都必须经过区域性试验验证才能进行推广。我国广阔的区域空间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多元的环境场景,加强跨区域农业创新协作将有利于加速技术迭代、拓展创新空间。比如,热带种质的适应性改良是拓宽温带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南繁北育”利用南方一年多季生产优势加速作物选育,农机装备需要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形、土壤、气温、种植模式进行适地化开发。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各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平台,吸引全国各类机构与本地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区域适应性开发、综合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我国种业创新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建立区域试验基地,推进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品种遗传改良协作,加快选育良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区域性试验。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需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验验证、示范试验、商业化应用、推广服务到农户应用的全创新链条,而且要形成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反馈循环回路,以产业需求牵引创新方向、以产业应用加速创新迭代、以产业利润支持创新投入。一方面,要注重从供给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眼推广变“专家田”为“农民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户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注重从需求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针对农业高效集约、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存在的短板,谋划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最为关键的是,要聚焦农业科技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加快完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实现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融通。加强科企融合型研发机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节点建设,填补大学科研院所不愿做、企业不愿投的中间技术断层,打通前沿技术向产业应用转化的通路。建立财政、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投入的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完善市场需求导向的研发资助、中间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相关主体创新收益合理分享机制,打通研发投入与创新价值收益的创新资本循环链。完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支持更多农业企业科研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科技奖励。
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超过860家,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科研人员约12万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科研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亟需构建分工协作、上下贯通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创新主体功能定位看,需要更加突出主责主业、优势互补。国家级涉农科研院所和重点涉农高校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集中资源深耕细作,着力抢占优势学科的技术前沿;各地涉农科研院所与院校应着力服务区域发展,强化特色品种、特色产业的技术优势,对接相关先进技术进行区域适应性开发,综合集成各项技术开展推广服务。全力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发挥种业创新总平台、总链长职责,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品种,进行任务总体设计、团队遴选组织、资源统筹调配、成果整合集成、产业服务支撑。从创新项目看,需要强化全产业链贯通协同布局,发挥重大项目对创新资源的整合作用。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重大新品种和产品创新分块部署的基础上,建立关联技术项目的协调机制,从科研团队、过程管理、验收标准等项目管理要求上推动人员交叉、知识交流、数据材料共享,注重对先期项目技术成果后续应用转化的接续支持。推动各地农业科技项目在相关技术区域性应用上的协同投入。还要加强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支持,构建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程郁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高标准建设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青岛市氢能产业园,顶格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四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招商引资成果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马丙宇 通讯员张洁4月16日,新乡市鸿润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神州通用航空集团与红旗区职教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出资成立“神州通用航空科技(新乡)有限公司”。这标志着新乡市首个国资合作低空经济无人机职业教育培训孵化项目正式落地红旗区。此项合作在低空经济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
为了让市民吃得放心,4月16日,我市农业部门在江夏区开展本地小樱桃现场抽样及快速检测工作。结果显示,8份参检样品全部合格。检测结果显示8份样品全部合格。胡维佳 摄当日上午,武汉农业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在位于江夏区的湖北初阳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樱桃基地内,采用“五点取样法”随机抽取了10份样品。工作人员在果园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
庆城县白马铺镇作为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这里以党组织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犁铧,用苹果产业的迭代升级,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一棵苹果树带动一方产业,一片园富裕万千百姓”的生动实践。眼下,正是春季苹果树栽植的黄金时期。党旗在春耕一线飘扬,伴随着机器轰鸣,打窝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党员干部、群众分散在田间
近年来,西和县立足生态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道地中药材产业基地和品种布局。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以及送技术下田服务等措施,提升土贝母种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产品质量。贝母属凉性植物,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西和县长道镇水泉村的旱田正好具备坡度大、利排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