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4月22日至23日,“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巡展(重庆站)之“山海共探・科技启航”科普进校园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旨在普及自然资源领域科学知识,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重庆学子科学热情。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科技司、中国地质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中国地质学会、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牵头承办,并有多家单位参与承办和协办。
唐菊兴院士走进重庆大学。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活动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应邀走进重庆大学,作了题为《铜,来自何地?去向何方?》的精彩讲座,为师生们讲解了铜资源开发史以及人类文明的关系。“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铜矿正好……”活动中,唐菊兴院士重点介绍了古往今来铜的金融属性、经济属性和资源属性,并展现了地质学家生活、工作的场景,体现了他们为国找矿的家国情怀。
熊盛青《科技“透视”地球》讲座现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走进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应邀作了题为《科技“透视”地球》的科普讲座,以案例和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中国航空地球物理技术从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的奋斗故事。活动现场,中国极地中心副研究员唐尧作了题为《来自极地的故事》的科普讲座,讲述极地科研故事。
唐尧博士讲座现场与学生互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在重庆市南渝中学校,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员李知默会作了题为《地震的故事》的讲座,讲解了地震知识与我国防震减灾成就。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参与“地震报警器制作互动实验”,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
李知默会作题为《地震的故事》的讲座。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在重庆南开大学城第三中学,中国地质博物馆阮佳萍博士作了题为《冰河时代》的讲座,让学生们领略了第四纪冰期生物大灭绝有关知识。主办方还开展了“争做小小古生物学家” 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挖掘恐龙化石,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据悉,今年5月至7月,重庆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和“自然巴渝”讲解大赛获奖选手将持续走进校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古生物研究和化石保护等多个具有重庆特色的科普讲座。
“以本次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契机,自然资源部将着力为青少年打开探索地球科学知识、领略自然资源领域科技成果的大门,助力学生们在科学海洋中启航,为科技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持续贡献积极力量。”自然资源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4月22日至23日,“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巡展(重庆站)之“山海共探・科技启航”科普进校园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旨在普及自然资源领域科学知识,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重庆学子科学热情。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科技司、中国地质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
蛇年春日,繁花似锦,春光如诗。摄影人在温暖的季节里迎来创作的黄金时刻。上游新闻“春色”主题摄影作品展,诚邀摄影师们用镜头定格春暖花开的美丽景色,用光影记录这个季节独有的诗意与美好。《春满东站》组照一 上游新闻签约摄影师 陈金凤 摄于重庆东站《春满东站》组照二 上游新闻签约摄影师 陈金凤 摄于重庆东站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是支撑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陆海大通道。今年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经新通道进出口规模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近日(4月14日),搭载着28吨潼南柠檬鲜果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从重庆潼南出发,经广西凭祥口岸出境
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当“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文旅新常态,如何让昙花一现的“流量”沉淀为可持续的“留量”?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二届网络视听大会上,成都文旅集团联动四川省内兄弟市州成立的“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给出了答案。他们共同发起了“十全十美赋能计划”,用影视项目一对一为市州影旅融合发展赋能
汤永隆随着语言及对话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迭代,人工智能(AI)伴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从能陪人聊天的智能音箱,到模拟恋人的虚拟伴侣软件,其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情感世界。但近日,OpenAI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布的研究均表明,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导致更强的孤独感。这种“陪伴加剧孤独”的悖论
4月18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学生们在参加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太空车攀爬”项目竞赛。当日,万盛经开区首届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正式开赛,大赛以“智慧·安全·环保”为主题,吸引了全区初中、高中(含职高)的800余名全日制学生参与。近年来,万盛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教育战略部署,从科学家讲座到实验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