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巍巍,文脉绵长。4月19日至4月21日,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白保坡芦笙场笙歌震谷,传承六百余年的“古壁翁”三月芦笙会如约而至。这场以非遗为魂、山水为幕的民族文化盛会,三日累计吸引十万余人次共襄盛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民族盛装巡游。张平 摄
4月19日晨曦微露,从黄飘村到白保坡芦笙场5公里的盘山步道已化作流动的图腾。上千名苗族群众身着缀满银饰的“苗族盛装”,与慕名而来的游客汇成蜿蜒长龙。银冠在薄雾中折射微光,绣片随山风轻舞飞扬,这条通往古芦笙场的山道,俨然成为展现民族风情的露天长廊。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现场。张平 摄
“今年前来参赛的芦笙队伍共有59支,规模比往年更大。” 新州镇黄飘片区青年代表潘大桥介绍道。正午时分,59支芦笙队伍已在古芦笙场摆开阵势。县级非遗传承人杨骏东轻抚笙管,指尖流淌出《迁徙曲》的苍凉韵律,苗族姑娘的银冠随着舞步摇曳生姿,将先祖翻越九十九座山的史诗娓娓道来。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现场。陈孝新 摄
“每支芦笙曲都有特定含义,像这首《迁徙曲》,讲述的是苗族先祖翻越九十九座山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杨骏东向游客展示天籁之音苗族芦笙。今年芦笙会上,他带领的芦笙队以创新编排的芦笙舞斩获本届芦笙会的“苗族芦笙舞”创新大奖。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跳芦笙比赛。杨正海 摄
“这是我第三年来参加比赛了,希望能拿个好名次。”白保村芦笙手吴兰珍兴奋道。在主会场舞台上,耄耋歌师用古苗语深情吟唱创世史诗,青年舞者则用现代舞蹈元素改编传统芦笙舞,非遗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跳芦笙比赛。杨正海 摄
文化的活力在山间持续涌动。转过山梁,“坡BA”篮球赛场人声鼎沸,日均八千余人次的观赛热潮让村民自发形成美食市集,酸汤鱼与糯米饭的香气弥漫山野,餐饮创收实现日均3000余元。不远处,三都骑手韦祥滩驾驭骏马在原生态赛道上飞驰,两天累计吸引3万余人次前来参观……数据显示,今年黄平县新州镇黄飘片区“古壁翁”三月芦笙会举办期间,累计吸引10万余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消费超800万元。民族文化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跳芦笙比赛。陈孝新 摄
节会的火爆并非一日之功。
“非遗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馆里,要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刘锷表示,传统文化作为黄平县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举行“三月芦笙会”,通过积极宣传推广,让民族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传承机制,将芦笙制作、苗绣等非遗项目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把非遗搬进全县各中小学的课堂。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跳芦笙比赛。陈孝新 摄
这种创新思维也体现在节庆运营中。组委会今年首次引入新媒体大数据文旅平台,在抖音直播间里,苗族姑娘杨胜九的芦笙教学视频获赞上万。“以前觉得传统的东西土,现在发现这才是最潮的。”这位“90后”苗族姑娘杨胜九自信说道。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篮球比赛。陈孝新 摄
芦笙会期间,在通往凯里黄平机场的公路上,车流如织。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依托民族文化走出特色发展之路。2024年,黄平县旅游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同比增长3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33.47%。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乡间:过去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17个传统村寨完成保护性开发,苗语培训班在小学开课。
苗族在山坡上观看跳芦笙比赛。杨正海 摄
“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活文旅经济文章。”黄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雪宾透露,该县目前正构建“一节带四季”的全时旅游格局,将“三月三”“四月八”“五二六”“九二七”等传统节庆串联成线,打造“听得见古歌、看得见节会,留得住乡愁”的文旅综合体。
“古壁翁”三月芦笙会盛况。杨正海 摄
站在“古壁翁”芦笙场边,但见笙管如林,银饰似雪,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正生长出蓬勃的枝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思雨 杨正海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
青山巍巍,文脉绵长。4月19日至4月21日,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白保坡芦笙场笙歌震谷,传承六百余年的“古壁翁”三月芦笙会如约而至。这场以非遗为魂、山水为幕的民族文化盛会,三日累计吸引十万余人次共襄盛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古壁翁”三月芦笙会民族盛装巡游。张平 摄4月19日晨曦微露,从黄飘村到白
直播平台成为法治课堂,政法干警变身“普法主播”,4月9日,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开展“‘象’往普法+,法治雨林e路同行”直播活动,政法主播们将原本严肃的法治话题与热门的网络直播形式巧妙融合,以群众生活中常见的“小事”释法说理,众多网友在直播间评论区打出“学到了”。“省州县乡”四级联动凝聚多层面的工作合力
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针对外国各类团队的定制文旅线路,人气飙升,都市漫步、古镇行、乡村游等尤其受欢迎。今天(4月11日),一个国际留学生及研学团队,来到浦东,感受桃花节庆,体验非遗文化。烧砖厂改造的咖啡店,保留了原有的砖块结构,大大小小的拱形门洞巧妙引入自然光,这样的布局构造,让参观者大为惊叹。这个
【光明时评】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据报道,自2024年4月浙江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1573位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理论宣讲6200余场次、文化文艺活动1.92万场次,组织基层文化队伍近4000支,带动派驻地增收1.21亿元。这一实践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更成为全国探索文化驱动农
繁花风起正清明,游人寻春踏青去。4月2日,圆明园第三十届踏青节正式开幕。春野浮绿、水清木华,此次踏青节以“非遗”为主题,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共赴文化之约、共赏春日芳菲。此次踏青节将持续至5月5日(立夏)。踏青节期间,圆明园以举办“春启新岁,非遗生韵”——非遗文化活动,巧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