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洛阳古墓博物馆:“冷门”变“爆款”靠什么?

日期:2025-04-03 15:32:00

【博物馆故事】

这是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最近几年突然从“冷门”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拖着行李箱便直奔而来。

洛阳古墓博物馆,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画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地下6米的展陈空间,给人视觉产生强大冲击,最大限度复原展示了两汉至宋金时期的25座古墓葬。这些墓葬既是珍贵的历史藏品,也是观众可步入其中的展室。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墓葬结构、砖雕壁画,感受千年前的丧葬理念、审美风格与社会风貌。

博物馆命运的转折始于2023年。2020年至2022年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闭馆提升改造。其间,催促开馆的网友多次将其推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

重新开馆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体验感大幅提升,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30多万人次暴增至140万人次,2024年更是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年轻观众热衷打卡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下足了功夫。文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让博物馆在年轻群体中备受青睐,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近七成。

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结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体验,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走进历史;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互动,将历史故事鲜活呈现;“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音乐会,由真人复刻墓葬中的乐舞元素,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此外,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的“古墓寻龙记”“她是谁”等研学课程,也在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中广受欢迎。

洛阳古墓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给古墓文化祛魅并令其焕发新生,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激发他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探索。

日前,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展陈上的思路和最大特色是什么?

张建文: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对墓葬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去神秘化表达。

基本展陈《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不拘泥于传统考古学“三段式”叙述(墓葬形制-随葬品-结语),而是将构成墓葬的各种元素以文化视角呈现。

其中,第一展厅《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以河洛地区为主线,向观众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第二展厅《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则让观众直面墓葬本体,了解墓葬形制,感受砖雕、壁画之美。尤其原址展示的北魏孝文帝景陵,打破了人们对帝陵神秘莫测的固有想象。

整个展陈逻辑由宏观到微观、从文献到实物,逐步展开,使古墓葬成为解读古代社会制度、信仰习俗与艺术美学的重要窗口。

其次,在参观氛围的营造上,博物馆力求构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走进”历史。墓葬展区的展板介绍简练、克制,四条通道采用夯土质感的壁面设计,使人仿佛置身墓道,观众还可亲手触摸墓室的墙壁、砖石,感受千年时光沉淀下的历史。通过这样的空间塑造,观众得以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静心体悟古人对生死的思考,甚至与千年前的生命轨迹产生共鸣。

记者:你认为博物馆出圈的关键是什么?

张建文:关键在于突出自身特色,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化产品。

每座博物馆都有其独特资源,核心在于深入挖掘、研究和转化。无论是实体文创,还是文化创意活动,打造其他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体验至关重要。

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例,我们的优势并不在于单件文物的精美,而在于整体的参观氛围。观众在这里接触到的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完整的中国传统墓葬文化。这种体验,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如何让观众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

张建文: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古今一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博物馆人如何看待历史,就是六个字——溯源、还真、今解。

古人与今人同样有衣食住行、七情六欲,只有站在理解与共情的角度,才能更好阐释古代文化。同时,创新传播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只要坚守博物馆人的学术底线和文化使命,就可大胆尝试。

记者:未来洛阳古墓博物馆如何持续吸睛?

张建文:我觉得还是合作共赢,单靠博物馆自身的资源和人员,难以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深度与广度需求。因此,我们积极与有志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携手,深挖馆藏特色,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创意活动。

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文化创意活动招选公告”,吸引了不少文化创意公司的积极参与,目前正处于甄选对接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具沉浸感和创新性的文化体验,让古墓文化焕发持久魅力。

策划:刘江

记者:任卓如

摄像:张健

统筹:孙闻、朱舜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来源:新华社

你感兴趣的

年轻人为古人扫墓:“历史奔现”背后的“精神寻根”

来源:中国青年报3月末,喜欢汉魏历史的文博专业大四学生朝歌,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出发,依次游历了曹操高陵、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和安阳钟楼。“一想到它们会千年不变地、静静地在那里,我有一种我与我所爱之间并不遥远的安心感,让人想起‘不朽’。”清明前后,许多年轻人踏上了这样的旅途——前往郊

中央歌剧院与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家同台 演绎交响与芭蕾的艺术对话

4月2日晚,中央歌剧院剧场内乐声飞扬、足尖翩跹,由中央歌剧院与中央芭蕾舞团联合呈现的大型交响芭蕾演出“交响芭蕾之经典重现——当《黄河》遇见《梁祝》”在此上演。在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的执棒下,两大国家级艺术院团以匠心独运的编排,将中国经典音乐舞蹈作品与西方交响艺术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震

清明到青博,赏双展同绽,在千年花事里邂逅东方美学

清明,不仅是追思故人,更是与自然对话的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万卉争荣。为助力首届青岛市赏花节活动,青岛市博物馆特推出《一花一世界——馆藏花主题文物图片展》《花漾——中国插花艺术展》两个特色花卉主题展。一花一世界——馆藏花主题文物图片展古代艺术中常见的花卉题材多样,从对花写实的描绘到变形

鄂尔多斯这场主题活动让思念更有温度!

今天(4月3日)上午,鄂尔多斯市“文明追思忆先辈 清明时节话传承”主题活动在东胜区精彩上演。活动通过“移风易俗展演+非遗体验+便民服务”的多维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吸引百余名市民群众沉浸式参与。“揉面时要三翻四摔,这样做出的青团才会Q弹不黏牙。”在非遗体验区,面塑讲师郭鑫边示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洛阳古墓博物馆:“冷门”变“爆款”靠什么?

【博物馆故事】这是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最近几年突然从“冷门”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拖着行李箱便直奔而来。洛阳古墓博物馆,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画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综合

奉化美育课堂再现红帮技艺 边角料艺术展惊艳市民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_教育新闻】近日,一场以“重生?边角料”为主题的红帮非遗美育成果展在奉化区文化馆举行,1000余件作品,用边角料重现红帮技艺、展现师生创意,吸引大批市民以及热情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踏入展厅,望江楼的古韵、广济桥的风姿,皆由灵动的布料精妙勾勒而成,用边角料匠心独运打造的精致书签于

图文推荐

  • 亨奇保险柜全国售后服务(全国400)24小时客服中心2025排名一览

  • 斑点狗保险柜全国售后服务点号码2025排名一览

  • 阿笛莫(ADIMO)保险柜全国售后服务点号码及相关故障详解-百科

  • 钢王保险柜全国24小时统一售后服务客服受理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 红光保险柜全国24小时统一售后服务客服受理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 德凌保险柜全国各区统一售后客服号码2025排名一览